二月下旬的春雪,已是少见。大风呼啸,冻雪飘零,小巷里,却是行人稀少。车子开进小巷,要往前走很远,才能够找到停车之地,车子要调头,更不容易。
巷子中一座极寻常的楼房前,挂着张仲景健康养生研究院的小牌匾,牌匾上的字,颜色已褪去大半,和街面光鲜亮丽的店铺门头相比,写满岁月沧桑。
褪色的牌匾,并不影响这里的人来人往。因为,这家医院的医生,是一个名医。
在南阳,医圣张仲景的故乡,能够成为名医,而且又名声在外者,自然不会是等闲之辈,何况还能够以医圣之名注册。我家里父亲和弟弟都是中医,父亲没有读过什么书,弟弟却是科班出身,自然对中医不会陌生。心下暗想,这寻常巷陌之中,累积数十年名声而成的名医,自有其不小的来头。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2017年的第一次外出访谈,会是这样的情形:我是采访者,也是病人;而接受采访的对方,是医生,还写过20多本医学专著,担任过《医圣张仲景》动漫剧的编剧。就中医药文化曾上过央视,还是南阳市中医临床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跨界并不容易,隔行如隔山的道理,人人都懂。即使我写了这么多跨界的小文章,要下笔写小说,创作剧本,也只是有此想法,还只是酝酿阶段。而眼前这位刘世恩大夫,跨界跨得如此精彩。心下暗想,这果然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中华大地,到处藏龙卧虎。
进到诊室里面,屋里有几个病人在候诊。刘大夫看病极快,把脉、查问、开方,然后助手配药煎药,一气呵成。从病人钦佩的眼神中看出,他们很熟悉刘大夫,也很信得过刘大夫。
我此次生病,一直拖延良久,总还有点残余。正好机缘巧合,那就让这位名医大夫看看。沟通从把脉开始,把脉的时候,心底一个不正经,竟想起了《大宅门》电视剧开局,白家二爷把出詹王府大格格喜脉的情节。——可见,一个人记得东西太多,有时候真不是什么好事。
不过这歪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刘大夫看上去身材高大,面色红润,满头黑发,一看之下比我大不上几岁。言语间却很是随和亲切,两手把过脉之后,问了几句,几下子就把我这病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我身体并无大碍,只是幼时多病,落了气虚肺弱的病根,加上经常熬夜抵抗力下降。需要补气强身,慢慢调理,同时要加强锻炼,每天及早休息。
给我开的药方,也是极寻常的中药搭配,以红枣为引。刘大夫介绍说,这药方自《伤害杂病论》而来,乃是一古方。俗话说,“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对症下药,寻常中药搭配得当,即是治病良方,这尤其见医生功底。
刘大夫让我用手机拍下药方,说这药需要长期服用。回去以后,自己到药店按方抓药,每日煎服。不由得想起《大宅门》家白家对祖传秘方守口如瓶的故事,刘大夫著作等身,自然不会藏私药方。
大雪天,病人甚少,刘大夫把我引入楼上,沏茶长谈。我本来准备了笔和本子,打算来点正式的提问-解答。只是刘大夫谈锋甚健,见识很广,碰巧又赶上我这刹不住车的话篓子,两个人一扯起来全没了边。从中医谈文化,从文化谈阴阳,从中西医对比谈养生。(一个小时后,当我拿着煎好的药离开,发现小小诊室已经排了好长的队在候诊。心中不免几分歉疚,就为了这一长谈的功夫,让很多看病的人眼巴巴等了半天。)
话题自然从大夫身世说起。刘大夫年轻时代,毕业于河南南街村(很熟悉的地名吧)的高中,1978年跟着老三届考试,上了中专学医。1978年?我吃了一惊,仔细一问,刘大夫今年已经58岁了。我打断他的话说,说你这养生院,不用请谁代言了,你自己就是最佳代言人。
刘大夫毕业初期,到了国企当厂医。那个时代,厂里的医生很多还是“赤脚”医生。作为“知识分子”的他,自然颇受欢迎,那时候的老国企,对内还全都是“共产主义”式的医疗体系,看病取药分文不收,倒是让他有了大把的病例经验积累。
后来不断求学读书,一直读到硕士,然后又进入中医教育体系,和其他人一起创办了国医大学——南阳理工大学国医国学系的前身。待到那家老国企破产倒闭的90年代,就自己一边开诊所行医,一边开始研究张仲景医学。
在哪个时代,医生其实都是社会需要的基础职业,生老病死乃是人生常态。盛世要养生,乱世要疗伤,有病须治,无病要防。刘大夫人脉广泛,又好学上进,离开单位下海以后,自然衣食无忧。从医几十载,还写出二十多本专著,期间所下功夫可想而知。我端上爬格子这碗饭,每日码字,自然知道期间的艰辛。他白天坐堂出诊,晚上读书写书,非毅力极大者不能为。
关于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是聊天的重点。他中医的学问太大,而且中医博大精深,我也只能写点大家关注的皮毛。
【中医自有其强大生命力】
中医的生命力,来自于其功效,比如以人为本的“三分治七分养”,其实更符合人的本性。中西医孰优孰劣,时间是最好的裁判。一时的喧嚣,否认不了中医持久的生命力。
很多人都担心中医的前途,其实中医自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几千年没有西医的岁月,中国人靠什么治病救人,靠什么繁衍生息?西医当然有其技术上的优势,但是中医不会灭亡。咖啡和茶可以共存,洋快餐和中餐也各有市场。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还是喜欢喝茶,喜欢吃中餐,洋快餐走过它的巅峰,就很难再挽颓势。
中医也不会后继无人,虽然中医学习起来比较难,成就高低更多靠医者的悟性。但是现在学习中医的80后90后的孩子,也是非常多,刘大夫自己就带着几个博士,都已经能够独当一面。
至于国外,对中医也是越来越重视(但基本是民间热官方冷)。西方医疗体系森严,门槛极高,也带来了很高的医疗成本,但是疗效也远非万能。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转而选择了中医。——大多数西方国家不承认中医的合法医疗地位,但是并不影响民间寻找中医中药的热情,以保健的名义也好,以养生的名义也好,不看名头看疗效,如果保险公司不买单就自己掏钱(大多数中药材不贵)。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中国学中医的留学生也很多。
说到这,我忽然想起巴西奥运会上,美国著名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身上拔火罐留下的一道道红色痕迹。——这算是中医在国外大行其道的一个明证吧。
【中西医结合】
关于中西医结合。刘大夫告诉我,中医实际上有三个维度,一个是自然科学、一个是人文科学、还有一个就是文化。而中西医结合点,主要还是自然科学这一部分,西医的医疗器械、检测手段很先进,中医不应该排斥这些东西。另外,西医的手术、消毒、疫苗这些先进科学的东西,中医也是无法替代的。
但是中医也有西医无法企比的优势,中医是把人当做一个整体,治病就是一个人体的系统工程修复。事实上,美国虽然拥有世界最发达的医学和最健全的医疗体系,却无法解决西医的几个重大局限,那就是药物滥用、毒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
在养生方面,高明的中医讲的是“治未病之病”,“小病要抗,大病要养,无病要防”,强身健体以抵御百病。这一点,显然又比西医高明。西方人的健身,更强调的是力量和肌肉,却少了东方式的修身养性的修炼。我自己也经常去健身房,也特别重视练习力量,但是抵抗力并没有因此大幅度提升。反倒是经常熬夜,却容易坏了身体。
所以,中西医结合,还是要辩证地看,不必互相否认,但是也不能互相替代。取其所长,纳其优点,不失为一种既开放又坚守的态度。
【中医和文化】
文化自信,是中国自信的关键一部分。如果对自己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丧失了自信,就很容易掉入西方话语权挖掘的陷阱中。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认知世界、认识自身的哲学体系。否认中医,背后的推动力,也主要来自利益相关方。西方的医药医疗集团,和保险公司组成了利益共同体,各种抗生素新药,研发成本极高,治疗成本天价,但是并没有因此大幅度提升人类的健康福祉。
大多数的常见病,其实中药都可以治好,而且药价不高;而很多慢性病,西医治疗不仅成本高,副作用也很大,中医的优势就很明显。比如北京的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每年就治疗很多来自世界的各国领导人。
在日本韩国,很多中国的古方,被开发出来申请了专利。对中国文化的攻击,并不妨碍国外人士在这个领域掘宝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