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暑湿燥热 | 司天在泉

 

六气:风,寒,暑,湿,燥,热(火),是正常的自然气候。

 

六气的变化为六化。这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无害。所谓无害,就是指人体自身调节机制的生理适应力可适应自然六气的变化,正常的六气变化不能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

 

六淫:包括以下内容

 

1.超出人体可调节范围的自然气候。(风、寒、暑、湿、燥、热“火”)


如久处潮湿环境多有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又常有暑邪、燥热或火邪为害,干燥环境又多燥邪为病等。


由于人与人之间自身可调节能力不同,自身调节气候变化的能力当然就相差很大,比如老弱(病)妇孺,对年轻气壮的人没有影响的寒热变化,对这些人的身体就会有影响,所以,他们必须及时增减衣服。气候不但变化复杂,而且还有地域性等等特点,不同体质对不同环境气候与感受性不同,再加上调节能力的强弱,故各有其所犯。


中医不但将可以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为“六淫”,还将可以导致机体发病的致病微生物也称为“六淫”,因为二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和有相同的属性


2. 细菌病毒也是“六淫”,古人没有显微镜,虽然不知道这些可以使人发病的无影无形的致病因子是一种特殊的小生命,但是,古贤们却清清楚楚的知道“六淫”这些东西的存在,以及清楚的知道它们导致疾病的后果和治疗办法,不但知道它们的存在,而且还知道它们是怎样存在,以及它们的属性等等。


这就是“风、寒、暑、湿、燥、热(火)”


细菌病毒不但有风、寒、暑、湿、燥、热(火)的属性,而且它们的生存繁殖常常也是又“六淫”的自然气候环境所决定(西医在这些方面还是“白痴”):

 

(a)各种细菌病毒都有其发病的属性:比如燥热性的细菌病毒使人发病会造成人体局部有红肿灼热感,温度升高,津液亏损,鼻干咽燥、皮肤干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而寒湿之邪常常相反,会造成人体整体或局部温度降低,没有红肿灼热等等特征。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下痢脓血粘液;湿气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黄白带下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疮疡、湿疹、脓水秽浊等。

 

(b)细菌病毒的各种属性的不同除了“物种”不同需要不同的生存环境原因外,还常常是由它们生存繁殖的自然气候和环境改变所决定,即,它们会随着环境气候的改变而改变,比如“春天当温而反寒,冬季当凉而反热”的气候变化,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细菌病毒就会随着环境而发生改变,形成特殊季节性的细菌病毒,这种“特殊变化”的细菌病毒也会随着相应季节消失而消失。

 

司天在泉

 

司天在泉,运气术语。司天与在泉的合称。司天象征在上,主上半年的气运情况;在泉象征在下,主下半年的气运情况。

 

如子午年是少阴君火司天,则阳明燥金在泉;卯酉年为阳明燥金司天,则少阴君火在泉。司天与在泉,可推算一年中岁气的大体情况,及由于气运影响与发生疾病的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

 

 

 

风的特性:轻扬开泄,善动不居,故风邪不但在传播上具有风一样无影无形的特点(比如现在认识到的空气传播),而且其引起的疾病在人体也有游走不定的特性。如,看到其善行数变: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

 

“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均属风气盛的表现。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内风中的癫痫、中风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因其兼挟风邪,所以才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无处不至,上至头部,下至足膝,外而皮肤,内而脏腑,全身任何部位无不能受到风邪侵袭的特征。


轻扬开泄是指具有升发、向上、向外,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肌腠疏松,汗孔开张,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风邪致病易犯肌表,常常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肺为脏腑之华盖,故常常先于它脏受之。伤于肺则肺气不宣,故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

 

 

寒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的特性,气温之寒,保温不够,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于温煦之功,故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如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以致吐泻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则宣肃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寒伤脾肾,则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人身气血津液的运行,赖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畅通无阻。寒邪侵入人体,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寒则气收”。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若寒客经络关节,则筋脉收缩拘急,以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若寒邪侵袭肌表,则毛窍收缩,卫阳闭郁,故发热恶寒而无汗。


因寒而痛,其痛得温则减,逢寒增剧,得温则气升血散,气血运行无阻,故疼痛缓解或减轻。寒胜必痛,但痛非必寒。由于寒邪侵犯的部位不同,所以病状各异。若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则头身肢节剧痛;若寒邪直中于里,气机阻滞,则胸、脘、腹冷痛或绞痛。

 


 

暑邪独见于夏令,故有“暑属外邪,并无内暑”之说。

 

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在炎夏之日,气温过高,或烈日曝晒过久,或工作场所闷热而引起的热病,为中于热,属阳暑;

 

而暑热时节,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或冷浴过久所引起的热病,为中于寒,属阴暑。总之,暑月受寒为阴暑,暑月受热为阳暑。


暑性炎热,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烦躁、脉象洪大等,称为伤暑(或暑热)。热性升散,故暑邪易于上犯头目,内扰心神。散,指暑邪为害,易于伤津耗气。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人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大汗出。汗多伤津,污液亏损,则可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在大量汗出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导致气虚,故伤于暑者,常可见到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中暑。中暑兼见四肢厥逆,称为暑厥。暑热引动肝风而兼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称为暑风(暑痫)。暑热之邪,不仅耗气伤津,还可扰动心神,而引起心烦闷乱而不宁。


暑多挟湿: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湿 热弥漫空间,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暑令湿胜必多兼感。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 爽等湿阻症状。虽为暑湿并存,但仍以暑热为主,湿浊居次,非暑中必定有湿。暑为夏季主气,暑邪为患,有阴暑、阳暑之分。暑邪致病的基本特征为热盛、阴伤、 耗气,又多挟湿。所以,临床上以壮热、阴亏、气虚、湿阻为特征。

 

湿

 

湿性重浊、粘滞、趋下,阻碍气机,易伤精气。湿与热结伤阴,与寒结损阳,阻气机。


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 路,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闷;湿困脾胃,使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常,故现纳谷不香、不思饮食、脘痞腹胀、便溏不爽、小便短涩之候。由于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湿,且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对湿邪又有特殊的易感性,所以脾具有运湿而恶湿的特性。因此,湿邪侵袭人体,必困于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

 

“湿胜则阳微”,因湿为阴邪,易于损伤人体阳气,由湿邪郁遏使阳气不伸者,当用化气 利湿通利小便的方法,使气机通畅,水道通调,则湿邪可从小便而去,湿去则阳气自通。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故湿邪致病,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性,如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湿邪外袭肌表,湿浊困遏,清阳不能伸展,则头昏沉重,状如裹束;如湿滞经络 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所谓“浊”,即秽浊垢腻之意。故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下痢脓血粘液;湿气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黄白带下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疮疡、湿疹、脓水秽浊等。

 

湿性粘滞:所谓粘滞是指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性。

 

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症状的粘滞性。即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如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以及分泌物粘浊和舌苔粘腻等。

 

二是病程的缠绵性,故起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如湿温,它是一种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由于湿邪性质的特异性,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表现出起病缓、传变慢、病程长、难速愈的明显特征。他如湿疹、湿痹(着痹)等,亦因其湿而不易速愈。

 

湿邪浸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非独侵袭人体下部。只是湿邪有下趋之势,故其病必见下部的症状,“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有下不一定有上,但有上一定就有下。

 


 

燥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燥与热相结合而侵犯人体,故病多温燥,属阴中之阳邪。燥与寒相结合而侵犯人体,则病多凉燥。


干涩伤津:燥与湿对,其性干涩枯涸,故曰“燥胜则干”。燥邪为害,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形成阴津亏损的病变,表现出各种干涩的症状和体征,诸如皮肤干涩皲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


燥易伤肺:肺主气而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人。燥邪犯肺,使肺津受损,宣肃失职,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

 


 

温、暑、火、热四者性质基本相同,但又有区别。就温、热、火三者而言,温、热、火虽同为一气,但温能化热,热能生火,所以在程度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温为热之微,热为温之甚;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


中医学中的火有生理与病理、内火和外火之分。


生理之火是脏腑气血市场的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阳气,是正气。

 

病理之火是指内外阳邪在人体内过盛,耗散人体正气的邪火。


外火就是细菌病毒之邪气,火邪具有燔灼、炎上、耗气伤津、生风动血等特性。


火性燔灼是指火热邪气具有焚烧而熏灼的特性。故火邪致病,机体以阳气过盛为其主要病理机制,临床上表现出高热、恶热、脉洪数等热盛之征。总之,火热为病,热象显著,以发热、脉数为其特征。火为阳邪,其性升腾向上,故火邪致病具有明显的炎上特性,其病多表现于上部。火热之邪,蒸腾于内,最易迫津外泄,消烁津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其临床表现除热象显著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征。

 

火太旺而气反衰,阳热亢盛之壮火,最能损伤人体正气,导致全身性的生理机能减退。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津血,使筋脉失于濡养,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风火相煽,症状急迫,临床上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等。心主血脉而藏神。

 

故火之邪伤于人体,最易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甚至神昏谵语等症。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火热之邪,灼伤脉络,并使血行加速,迫血妄行,易于引起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以及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崩 漏等。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肉败血,则发为痈肿疮疡。

 

“痈疽原是火毒生”。“火毒”、“热毒”是引起疮疡的比较常见的原因,其临床表现以疮疡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是由空气、接触等等渠道传染。与六淫的不同有三:

 

一是在发病和传播等等方面的程度不同,是烈性传染病,如各种瘟病,疫痢、白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疫等等。其致病特点,发病急骤,常见病情危笃;传染性强,传染性强、流行广泛、死亡率高的特点。

 

二是病位与病种的特异性,疠气作用何腑何脏,发为何病,具有特异性定位的特点。疠气对机体作用部位具有一定选择性,从而在不同部位上产生相应的病证。疠气种类不同,所致之病各异。每一种疠气所致之疫病,均有各自的临床特征和传变规律,所谓“一气致一病”。

 

三是偏中性:疠气有偏中于人者,偏中于动物者。有偏中于人的,则不传染给动物;有偏中于动物的,也不传染给人;有偏中于动物的,因动物种属不同,也不互相传染。也有人畜共染。疠气所致之病,多以火热之候,故常统称为外感热病。

 

风为百病之长: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致病又可相兼为害。

 

六淫致病以后,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其病理性质可向不同于病因性质的方向转化,如寒邪可郁而化热,暑湿日久又可以化燥伤阴,六淫又皆可化火等等。这种转化与体质有关,人的体质有强弱,气有盛衰,脏有寒热,因此,病邪侵人人体,多从其脏气而转化。

 

阴虚体质,最易化燥,阳虚体质,最易化湿。六淫之邪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侵犯人体而发病。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如,与寒合为风寒,与热合为风热,与湿合为风湿,即由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者,或者是一种邪气具有两种特征:除具备了自身(风、寒、暑、湿、燥、热)特征外,还有风的特性。

 

内淫(邪)

 

内邪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内邪的临床表现虽与外淫致病特点及其病理反应相似,但其本质不同,内邪常常是造成人体功能失调的非微生物和气候物质能量的致病因子和功能失调产生的病理产物。当然也包括有外感六淫作用于机体后,而产生的病理变化。由于在理论之外实际中,常常是没有纯粹的内外因,故人的疾病常常是内外夹杂、虚实夹杂。

总结,中医病因学说中的六淫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按照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加以抽象概括的分类。六淫为病,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在内。总之,无论内邪外邪,都是人体不需要的“身外之物”,中医统称为邪气,邪气的属性特征不同,以“六气”的特性加以分类,外邪统称为六淫。

公司简介

 

自1996年以来,公司一直专注于域名注册、虚拟主机、服务器托管、网站建设、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服务,不断践行"提供企业级解决方案,奉献个性化服务支持"的理念。作为戴尔"授权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提供与公司服务相关联的硬件产品解决方案。
备案号: 豫ICP备05004936号-1

联系方式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经五路2号

电话:0371-63520088

QQ:76257322

网站:800188.com

电邮:该邮件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